“见风使舵、精致利已、装模作样……”近日,有官媒发表评论文章,入木三分地刻画并辛辣讽刺时下少数党员干部的“侧卧”现象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“病灶”。
相较于“躺平式”干部,“侧卧式干部”表现出一种灵活性,既愿意参与,又时常观望、等待时机。他们选择何时站起,何时趴下,更多地基于个人利益和避险考量。众人挥汗如雨时,他们尸位素餐、静观风向;分劳赴功时,他们闻风而动、好行小慧。更有甚者,把投机取巧当成“本事”,将巧言令色认作“机灵”,以见风使舵自恃“老道”,不仅污染了奋斗精神,更带偏了实干作风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,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,又是持久战、攻心战。要想破解“侧卧风”困局,唯有拿出实招硬招,除作风顽疾,树实干新风,让侧卧式干部“变看为干”“变侧为站”。
补足精神之钙,扶“侧卧式”干部站起来。知之愈明,则行之愈笃,“侧卧式”干部存在“投机取巧”“投机钻营”等投机心态,究其原因,还是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这个“总开关”出了问题,导致思想“淤塞”、行动“掣肘”。要想遏制错误思想占据上风,必须把“病”根彻底从党员干部的脑海深处拔除,教育引导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,搞清楚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,不断增强“脚下有根、肩上有担、心中有责”的意识,把为民情怀转化为干事担当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,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中,以“口言之,身必行之”的坚定态度向“侧卧”说“不”。
磨砺信仰之骨,推“侧卧式”干部走起来。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党员干部队伍倘若不经常锻造打磨,就可能生锈蒙尘,“侧卧”也就自然而然。要想“站”得久,党员干部就必须夯实责任担当,自我加压、抬高标杆,比学赶超、赛马争先,以只争朝夕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抓实干、务求实效。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树立更高标准,自觉向党中央“对标”、拿党章党规“扫描”、用人民期待“透视”、同先进典型“对照”,不断净化思想、校正行为,千锤百炼、去除杂质,及时掐灭心中“侧卧”念头,努力实现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。
强健制度之肌,助“侧卧式”干部跑起来。良工遇物以规矩,方圆大小随陶甄。“侧卧式”干部之所以有生存空间和土壤,一定程度上与管理走过场、考核流于形式密切相关。因此,要大力倡导有为才有位的干部用人导向,建立实在、实干才得实惠的业绩考评机制,打造“出力出彩者人人崇敬”的工作氛围,在制度和利益上倒逼“侧卧式”干部走出舒适区。同时,还要准确把握从严管理监督和激励担当作为内在统一关系,用好“正向激励、负向约束、容错免责”等有力举措,既坚决惩治妄为不为者,又坚定支持实干奋进者,让更多党员干部心中有责、心中有畏,主动变看为干、变卧为站,扎扎实实“动起来”,雷厉风行“跑起来”。